箜箜

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热度只有五

【季元启剧情有感】风雪和音,长街覆白,来日人间,无少年

  “世间最大的悲剧,莫过于树欲静时风不止,子欲养时亲不在。”


(个人理解对剧情的理解,可能存在偏差,本人文化程度不高,写的依托答辩,还请各位理解(இдஇ; ))



“风雪和音,长街覆白,来日人间,无少年。”


《风起云涌》这段剧情,用最朴实的语言,却字字泣血,滴入心坎。真的,拍案叫绝。


“昔日戏言身后事,今朝都到眼前来。”


我认为这句是季元启最贴切的写照。昔日那个音律天才,能把尺八吹出唢呐声,不爱书本,唯爱自由的少年,一去不复返了。

记得初遇时的那首樊笼曲,节拍先缓后急,最后趋于平淡,宛如仙鹤在云端翱翔,却被铁链紧锁,只能放弃挣扎,向世俗低头,成为笼中雀。

对此我感叹一句,“初听不知曲中意,再听已是曲中人。”


季元启手中的长笛变成了刀,斩下恶人的头颅。但真正的恶魔却披着伪善的皮囊,在人皮后面阴笑!何其讽刺。


自古伴君如伴虎,朝堂暗流涌动,哪怕是“清流”,也被污秽所沾染。


“清流”虽是派别名称,但我认为这更像是季太傅的意向。山间的小溪流清澈见底,汩汩流淌,拂去羁旅疲劳,灌溉田间秧苗。万千溪流聚成河,河流又汇成海。海洋包罗万象,胸怀宽广。


条条小溪如同华清书塾里的每一位学子,滚滚江水如同朝堂上的文官学士,能让国家风生水起。


百川归海,季尧安就像是海洋。曹操云: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”海洋包罗万象,孕育众生,季太傅作为文官之首,一生两袖清风,造福亿万人民百姓。他胸襟宽广,哪怕被奸人所陷害,在临死之际仍然忧国忧民。称得上是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”

季太傅的刻画赋予了他“神性”。白发苍苍,面容慈祥,目中有光,颇有仙风道骨之相。

只可惜,乱世岂能容君子!


血溅三尺,阴阳划道!

豺狼当道,星辰陨落,仙人也化为灰烬。


没能在刑场上救下季太傅,是我最意难平的剧情。小季额头上的伤口,鲜血混着眼泪和雪水滴下。他的不甘与怒吼的爆发点,是一刀斩下吕官员的人头。

季太傅被斩首的这一段描写,先是成百上千的学子涌入刑场,场面一度喧闹杂乱,再到季元启被官员拦下,额头划破。就在他挣扎之时血溅三尺,季太傅人头落地,霎时间白雪覆野,一切归于寂静。

由沸腾到死寂,不过只是几行字,却字字泣血,打得人措手不及。这是君王“一封朝奏九重天”的权力与威严,也更是季太傅“好收吾骨瘴江边”的铿锵誓言。


最大的后劲是季元启夜里写祭文和他念祭文时额前的白发。


这是“树欲静时风不止,子欲养时亲不在”的悲剧的写照。季太傅在时让小季多读书,结果他性子顽劣不肯学习。现在连季太傅的祭文都写不下去,也许是对自己的懊悔,也许是对爷爷死去这一事实的逃避。好像祭文不写完,爷爷就永远不会离开自己一样。

一次次揉起来的纸团,从开始的正楷,到草书,再到狂草,任凭眼泪打湿了墨迹。这不仅仅只是写的祭文,更是自成一书,写出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。

“一夜青丝到白头。”

十七岁的少年一夜白头。一夜白头的典故是楚国将军伍子胥,这里很精妙地化用了历史典故。但是我个人理解更喜欢下一句:


“一天南,一地北,两处相隔千万里,此处飘雪他处雨,如何两处共白头?”

联系到当时正直严冬,万里雪飘。季太傅在九泉之下,与季元启阴阳相隔。但一夜之间,季元启额前白发,爷孙遥遥两处却能“共白头”,思念与愧疚之情溢于言表。



都说人教人,教不会,而事教人,一次足矣。幼儿换乳牙要经历痛痒,刚成人步入社会要受人情世故的鞭打。成长总是伴随着代价。

有的时候人的醒悟只是一瞬间,但就是这一瞬间,足矣记一辈子。季元启额前的伤疤可以结痂,但心里的伤口却需要时间的疗愈,甚至永远无法愈合。这道伤疤,就像是把季太傅人头落地的那一瞬间的记忆镶嵌在他脑海里,永远挥之不去。


风起云涌,终是血溅三尺人头落地,悲哉悲哉!

评论

热度(25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